生日随想:纯粹、青春、写作和选择
写在前面的话:
又是一年生日时。印象中我很少正儿八经过生日,对一个喜欢写作的人来说,生日那天若能写出一篇不错的文章,那便是最好的庆生方式了。
文/鬼脚七(微信公号:taobaoguijiaoqi)
在四十岁生日那天,我写了一篇《走完人生上半场》,还比较满意。今天又看一遍,却把自己看乐了。人总是这样,每过一两年就觉得以前幼稚,幼稚得可笑。我想,每个生日写一篇文章,也是好的,至少可以供两年后的自己嘲笑。而青春就在这种嘲笑与被嘲笑中悄然流逝。
01
聊一聊青春
有时我总感觉时间是个假象,要不怎么有些事过了很久,还记忆犹新,而有些事没过两天,就忘得一干二净?或者犯过的蠢事,还历历在目,而许下的誓言,早已烟消云散?
每个人都想留住青春。用护肤品、美颜相机、整容手术、健身塑型等,无非都是希望自己年轻一点,让青春在脸上多停留几年。你多大啊?我四十了。哎呀你看上去不到三十啊!于是我们就开心了。你多大啊?你猜?我猜也就四十出头吧。老娘今年才二十九!于是我们把对方拉黑了。
青春真那么值得挽留么?回顾过往,青春留给我的好像都是些让人尴尬的回忆:自私、浮躁、冲动、愚蠢、浅薄……故而,能步入中年,我暗自庆幸:尴尬的青春终于离我远去了。仿佛那个卑鄙而浅薄的年轻人,被流放在再也无人发现的黑夜里。
现在看着那些意气风发趾高气扬的年轻人,我不免有些怜悯他们。因为等他们到了中年,也会像我一样嫌弃自己那尴尬和浅薄的青春。
当然,我现在仍然很浅薄,而且愈来愈发现自己的浅薄。
这两年看书不少,一个月要看十数本书。国外名著,国内经典,无不涉猎。愈看书,愈发现自己的浅薄。那种曾经井底之蛙的见识和自鸣得意的浅薄,会让我脖子都变红。
浅薄也有好处的,至少让自己能低调谦虚吧。我总想:书看多了,就不浅薄了吧?
小时候没读过什么课外书,中学教育也是以考上大学为目的,上大学后又迷上了计算机编程,工作后想着如何提升工作技能,一直到三十多岁,才开始真正看那些“没用的书”。
诗经、楚辞、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史记、古文观止、资治通鉴、隋唐演义、三国、水浒、红楼、西游、三侠五义、老残游记、活地狱、官场现形记……大小仲马、海明威、毛姆、托尔斯泰、屠格涅夫、陀氏、雨果、巴尔扎克、加缪、卡夫卡、科尔维诺、王尔德、马尔克斯、博尔赫斯纳、博科夫、夏目漱石、 川端康成、矛盾、老舍、巴金、鲁迅、沈从文、萧红、金庸、古龙、阿城、马原、路遥、苏童、陈忠实、韩少功、贾平凹、莫言、王小波、王朔、王安忆、冯唐、野夫……. 一想到看过的书,这些人名和书名就像泉水汩汩地冒了出来。毕竟最近几年,都在看他们的书。
只是这些书都是些“没用的书”,看了不能让人多赚几百块钱,也不能让人变得年轻些,故而是“没用的”。相比较以前看的那些技术类的和如何提高情商如何提升口才如何观察人的内心如何致富如何成功之类的“很有用”的书,这些没用的书,如今慢慢开始展现出它们的无用之用。
有时我想:这么多书,怎么看得完啊?是啊,经典名著浩如烟海,怎么可能看得完?
后来意识到问题所在:我到底是喜欢看完书,还是喜欢看书?真正体会到阅读之美,也就理解了古人说:唯书有色,艳于西子;唯文有华,秀于百卉。
想起《将夜》中的描述的,在不可知之地的书院二层楼中,有个读书人,他这辈子一直在读书,不停地读书。多好啊!莫不是最纯粹的人生!
02
聊一聊纯粹
步入中年后,时而感叹,这辈子活得不够纯粹。
我偶尔想,如果少年时就看过沈从文的《湘行散记》,我可能会给“三三”写无数封情书,让一个书架也装不下;如果青年时就了解范仲淹的一生,我可能会立志: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如我中年时看过毛姆的《刀锋》,我应该会远离喧嚣的城市,去寻求世界的真相。
八十一岁的金庸去牛津大学重新求学,不是那种游学,是正儿八经去读博士学位,那时他已经是浙大文学院院长。我应该是懂金庸先生了,他只是活得纯粹,实为我之榜样。
现在我中年了,确实看过毛姆的《刀锋》,于是我真放弃“一切”,在一个多半年都在下雪的地方,已经呆了一年多。
纯粹二字,看似简单,行之不易。
我偶尔想,如果再活一次,我会如何做?或者谈一场不论生死的恋爱,或者学一门傻而天真的手艺,或者做一个干干净净的产品,或者找一份早九晚五的工作;不求名,不贪利,不求富贵;看看书,写写字,陪陪家人;虽然偶尔也会做一些出格的事,但内心有把尺,不逾矩。 这貌似是我理想的桃源生活。
老师经常说,做人要简单。我想就是纯粹的意思。老老实实,不投机取巧,明明白白,要表里如一。不担心未来,也不懊悔过去,不怨天尤人,也不杞人忧天。如果顺利,就当加持,如果不顺,正好修行。
一天,我对自己说:总觉得以前不够纯粹,那现在开始也不晚啊!
那天,我很兴奋,似重生一般。
03
聊一聊写作
曾经有个问题困扰我:现在为什么要写作?是的,这个问题不搞明白,写作就变得没有任何意义。
写作,其实是可以赚钱的,可以出书,而且做得好的自媒体,可以赚很多钱。但富贵非我愿啊!
写作,其实可以让自己有更多粉丝,更有名气更有影响力的。但“名”亦非我之所求啊!
写作,其实可以帮助到很多人的。但我修行有限,不误人子弟已算万幸,又岂能帮到他人?
真能帮人更幸福么?
中国现在已经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这三四十年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升了无数倍,有了电脑、手机、高铁、别墅、汽车……但问题是:人们好像没有变得更幸福啊!污染、出轨、暴力、抑郁、绝症……社会仿佛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
以前人们只是渴望温饱,而现在,这个社会崇拜的是金钱、权力、年轻和性。
前些天在看鲁迅的小说。鲁迅以前学医,立志要医治天下像父亲那样病重之人,但后来弃医从文了,他在小说《呐喊》自序中写道:
有一回,我竟在画片上忽然会见我久违的许多中国人了,一个绑在中间,许多站在左右,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据解说,则绑着的是替俄国做了军事上的侦探,正要被日军砍下头颅来示众,而围着的便是来赏鉴这示众的盛举的人们。
这一学年没有完毕,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看到这里,我俨然明白了些什么。
科技在进步,欲望也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愚痴也在发展。
鲁迅先生说: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
这句话在现在仍然适用。我受到了鼓舞,这或许就是写作的意义。
04
再聊一聊选择
很久以前看过路遥先生写的《人生》,里面的高加林和《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孙少安有些类似。
路遥想用小说的方式告诉人们:
人生的路虽然很漫长,但关键的就那么几步,特别是在年轻的时候。
这就是选择。
生活中大大小小面临很多“选择”,选择对了,就会顺利,选错了,就会遇到困难。有人运气好,顺风顺水,那就是他每次选择都是正确的。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话:“当初我要是不这么做就好了……”这就是当时选错了。
以前我认为,只要自己足够聪明,总能做出正确的选择。那时权衡很多,目的终究是:尽力满足自己的欲望。欲望包括:名、利、食、色、睡。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就伤害了不少人,或者说做了很多蠢事。
现在回头看看以前的选择,会觉得有些愚蠢。一个人在黑夜里迷了路,想要选择一个正确的方向,每次盲目做完选择,还自以为是很得意。那不是愚蠢又是什么?
现在做选择不再盲目了。不是现在的我比之前聪明了,反而是笨了很多。不过,以前自己只是欲望的奴隶,被欲望控制还不自知,现在倒也没有成为欲望的主人,只是可以看见欲望,并和欲望对话了。以前只知道获取利益,而现在知道了该如何生活,为什么而活。
孔子说自己“四十不惑”,我过了四十,才稍微明白一点什么叫“不惑”。不要期望我告诉你到底明白了什么,说了也没用。
人心就像一艘飘荡在海上的船,只要没靠岸,欲望会带着你去任一个方向,越飘越远。直到某一天,你看清正牢牢捆住自己的那些欲望化成的绳索,此时,绳索才会消失,你一回头,发现自己来到了岸边。从此,你就“不惑”了。之后所有的选择,都不再是问题,那些都只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而已。遗憾的是,有的人到死的那一天也没能明白。
就写这么多吧。最后,在这个日子里,感谢父母、感谢家人、感谢老师,感谢正在阅读的你,谢谢你们的陪伴!
——文德于二零一八年农历十月十七
(完)
【编者按】
转眼间已到中年,写一篇文章好好回顾一下,甚好。对自己说一句:文德,生日快乐。哈哈。
好文推荐:
▼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智慧生活。